股权众筹平台盈利点主要有6大点:
融资顾问费:这是股权众筹平台最常见的一种盈利模式。如果项目融资成功,股权众筹平台会向融资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交费,或称为佣金、融资顾问费,通常是融资总额的 3%-10%,有些特殊项目的融资顾问费甚至高达 30%。
跟投管理费:该费用是指股权众筹平台因为采用专业领投人进行领投,需要开展严格的项目筛选、尽调、专业的项目法律文本签署及完善的投后管理服务,对跟投者收取的一部分跟投管理费,用于奖励领投人及用于股权众筹平台运营。
投资收益分成:平台提取跟投人最终投资收益的10%-20%作为分成,部分分给领投方,部分用于平台运营及相应奖励。
股权回报:有的股权众筹平台除收取融资顾问费以外,还要求获得融资项目的部分股权(或者仅仅要股权),这种收费方式类似于一种投资行为。
广告收费:部分股权众筹平台有一定的网站流量之后,衍生出网盟广告商业模式。
增值服务费:如果众筹平台只做项目和投资人之间的资金配对,而没有相关的衍生服务,就难以展示平台特色,进而难以吸引优秀项目,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股权众筹平台开始提供相关增值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
下附两幅图
这篇是某媒体转过来的。作者对于众筹的悲观,我们打来开看,其实并不是对众筹本身,而是不相信普通中产(文中作者提到几百万资产,几十万用来投资这种体量,在中国应该是中产无疑)有能力、有资格、有必要参与股权投资。作者还认为众筹平台上的项目质量都不高,认为众筹是“将高风险的资产,匹配给了低风险承受能力的人”。
这种观点,在当前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完全否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将走向专业化,在项目筛选、风控方面能力会不断提升,有的平台也走出了垂直细分的行业。其次,投资人教育会使得投资人素质提升。再次,中产阶级通过合理资产配置,还是有可能在股权投资中参与的,比如你有500万金融资产,400万银行固收,50万保险,50万股权投资或者二级市场炒股票。这样,系统风险是不是可以承受的?
文中的观点,我认为太过于强烈,窃以为随着时间推移,情况会改变的。
来点比较悲观的。分享自李刚强同学。
1、 目前股权众筹平台的现状
从市场来看,股权众筹平台大体分为几大类:
一是有爹的众筹平台,如京东金融、蚂蚁达客、360众筹、百度百众、苏宁众筹,36kr也大体可以算做此类;这类股权众筹平台的优势在于拥有巨大的投资人流量来源,故而募集速度快。
二是创业的平台,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天使汇、天使客、智金汇、大家投、云筹等大多数网站。
二、 股权众筹平台的本质错误是将高风险的资产,匹配给了低风险承受能力的人
2014年、2015年我对这个行业做了一些研究,我认为中国这个行业完全的走偏了,最后一定是走不通。
导致股权众筹平台在国内走不通的本质原因在于,将高风险的资产卖给了低风险承受能力的人。
三、为什么说股权众筹是高风险的资产?
● 首先,天使投资项目具有失败率高的天然本质
众所周知,天使投资的成功率是10:90,甚至1:99。从2015年10月到现在,因为做要找B轮后的股权转让卖家,拜访了大量天使投资机构,事实上大多数天使机构手中到B轮的项目数量也十分少,就更别说后续的上市和并购了。
● 股权众筹项目多数是被筛选后不投的项目
股权众筹平台的项目绝大部分是天使类项目。投资行业的人大多都知道,这些天使类项目普遍是在见过了大量机构投资人,且得不到机构天使或知名个人天使的投资后,迫不得已才选择股权众筹平台融资,这个比例个人认为不低于90%。
我跟京东、云筹、天使汇、36氪等平台的大量投资经理、总监和合伙人沟通,在他们看来,获得优质项目的难度非常大,甚至某种意义上是在求投资机构给他们项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在FA这么发达的市场,好的项目不缺投资人,很快就能线下搞定融资,不需要到众筹平台麻烦一圈;普遍情况下,众筹平台是项目融不到资的最后选择。
机构天使投资的项目风险尚且如此之高,而那些被机构天使放弃的项目,其成功概率有多高可想而知。
三、为什么股权众筹投资人是低风险承受能力的人?
做金融的都知道,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当有人跟你说一个项目投资收益高,而风险又很低时,十有*都是骗人的。
股权众筹平台的投资人,比P2P和固定收益的人群风险承受能力高,但一定比投股权、投天使项目的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低。
首先是个人资产规模有限。
其次是项目判断能力相对弱。
第三是过往经历以投资固定收益为主,很少涉及股权投资,被媒体上股权投资的神话迷惑,对未来收益预期太高,对风险的评估太乐观,且还抱有平台兜底的幻想。很多投资人还抱有平台能偿还本金的想法。这些都说明,实际上投资人还很不成熟。
四、 现有股权众筹平台终将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一个金融平台,其长期发展的核心是为投资人持续的赚钱。只有当投资人跟着平台赚了钱,才会在平台投资更多钱。而当投资人在平台亏了钱时,且持续的亏钱时,对平台的不信任就会不断挤压,从而进入恶性循环阶段。股权众筹平台,在目前看来,几乎还没有为投资人赚钱的案例,即使赚钱,也是十分个别的项目,当投资人在平台长期投入,却始终看不到回报时;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项目暴露出或倒闭、或亏损、或跑路的消息时,投资人的怒气找不到发泄的对象,自然只会找平台的责任。而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扭转的成本就太高太高了。
@小维
carry分成我认为不靠谱。一个项目退出,很多都是几年以后的事情,平台靠的是现金流运营,三五年后的一笔预期的收入(概率还不高),对平台经营能有什么帮助?
我觉得平台性的公司,还是得继续摸索商业模式,怎么从投资人服务这块做文章。通过创新的增值服务去获利。或者,通过标准化流程服务,加上风控,能做到及时前期分成比例不高,也能活下来。这个考验的是运营和成本控制能力了。最终,平台如果想长久,还是要把控风险,像百度那样,首先第一步先撇清和信息本身风险的关系,不管你搜到什么,我只是检索,跟我没有毛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才能活下来,否则项目失败了都来找你,你怎么呢?风险的控制,要放在专业机构那里,他们对风险负责。
↑收起
先来一张网上找到的图。
尽管数量增长迅速,但众筹行业的盈利情况并不乐观。截至11月底,今年至少有18家众筹平台倒闭或已出现无运营的迹象,另有3家业务转型。这背后是整个行业都在为盈利而头疼。目前主流众筹平台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收取交易撮合费用,即交易手续费,一般按照筹资金额的特定比例向筹资人收取,通常是成功融资额的5%,执行的时候会略有浮动。
除极其个别的平台外,99%的平台目前都不盈利,无论大的平台还是小的平台都这样。平台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依靠收取服务费,根本覆盖不了成本;有的平台甚至取消了手续费,采用免费模式吸引人气、降低筹款人的负担,主要依赖外部资金进行运营。只有个别平台因为聚集的用户多些,平台本身也未必很大,这些用户的付费意愿更强。
算笔账:假如某平台一年累计成交额为1亿元,按照5%的比例提取服务费共500万元,分到每个月约是41万元,通常众筹平台有一二十个人。平台主要的开支是人员费用和软件开发费用,网站要优化和改版,后台的交易也要有相关系统的开发、维护和运营。还有租金和日常办公消耗,系统还要找托管服务器,便宜的几万,贵的一年几十万。举办线下路演活动,投资人关系等等,都是成本。
市场依然很冷。估计明年众筹平台的数目和参与人数都会继续增加,因为大家还是觉得这是有价值、值得去尝试的事情。但离爆发点还有距离,在摸索出可以获得足够收入的商业模式前较难爆发,而这个摸索还需要一段时间,明年不一定能找到。
说实话,股权众筹平台这一段挺苦逼的。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和业务规模目前仍有限,导致绝大部分股权众筹平台目前仍然很难实现盈利。
我们看一下三大主流收费模式
第一种,中介费/佣金模式。现阶段股权众筹平台最普遍的收费模式之一。在项目融资成功后,平台向融资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交中介费,或称为佣金、手续费等,通常是融资额的3%˜5%不等,视各家平台实际情况而定,没有固定比例。
第二种,股权回报模式。股权回报模式即股权众筹平台获得在平台上成功融资的项目的部分股权作为回报。有的股权众筹平台除收取融资顾问费以外,还要求获得融资项目的部分股权,也有平台仅仅只获取股权回报,而不收取其他中介费用。
第三种,增值服务费模式。增值服务费模式即股权众筹平台为众筹融资方提供包括创业孵化、财务、法务等在内的各项创业的增值服务,并对这部分创业服务收取费用的模式。
但是这些盈利模式仍非常不清晰
目前上述三种收费模式各有优势,却也有绕不开的缺陷,导致平台要实现盈利仍然非常之难。总体来说,股权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非常不清晰,平台作为众筹行业的基础,现阶段想富得流油基本指望不上,但若连稍微好点日子都过不上,那么众筹事业的推进将举步维艰,这将绝不是危言怂听。
中介费/佣金模式浪费了众筹的好模式,同时现阶段不能为平台带来大量财富。
该模式优势在于,能够获得现金回报,收益明确。但是问题非常突出:现阶段众筹的项目数量仍旧少和融资规模也较小,光靠佣金、中介费,平台收益非常非常有限。人人投、众众投、众投天地等实体店股权众筹平台是佣金模式的最典型代表。
大家都看到了,收中介费挣不了钱。如果以中介费作为收入模式,全国100余家众筹平台,盈利状况比较惨烈。
股权回报模式则实际上是股权投资行为。大部分服务于种子期、天使期的平台往往采取此种模式。对于平台来说,采取此种收费模式,能够规避掉收取佣金存在的收益有限,并且是一锤子买卖的问题,看中企业的预期,能够投资到企业的未来,项目一旦成功股权顺利退出,平台能够有较大的获利空间。而该模式的问题也相当明显,如上所述,采取股权回报模式的平台往往是服务于种子期、天使融资阶段项目的平台,那么获得这类项目的股权等于投资初创型的公司,要顺利退出股权,其中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基本无法获利了结。平台手上拿不到真金白银,还是改变不了“苦哈哈”的现状。那么如何才能有资本为项目提供更多的创投服务?要知道平台的投资能力怎么可能比专业的投资机构更高?凭什么平台能通过投资来挣钱??
另外,例如类似某些新三板投融资的平台等服务于项目后期的众筹平台,也采取获得股权回报收益模式,这种项目的股权退出的时间将较短,也有较好的预期,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能够顺利实现盈利,现实也的确有了样本。不过,新三板流动性还是太差,三板的进入门槛也在提高。这一块其实,短时间内我也是不看好的。
整体上,我觉得当前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还是不清晰。量也太小,大家都在过苦日子。
浏览 123807 | 提问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