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的年中为何又掀起了一轮赴港 IPO 的小高潮?

关注

从小米、美团到华兴甚至齐家网、沪江、找钢网,2018 年,赴港 IPO 似乎成了扎堆的选择?

这样相同的选择背后有些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赴港 IPO 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段又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好时机吗?

 |  5年前 举报  | 
×
line
点击右上角
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liulanq
分享
峰回路转 1082018

峰回路转

先来说香港政策面的:

2017年6月,港交所发布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

①对未达主板要求或尚未有盈利能力新经济公司开放上市大门;

②允许纳入符合主板财务要求但采取同股不同权的等非传统股权管治结构的企业;

从香港近期上市IPO的企业名单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都属于互联网方面的“新经济”企业,而互联网企业当前大多处于“烧钱”阶段,对于盈利能力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最高的门槛,而且互联网行业股权结构复杂,为了保持对企业的控股权,大部分股东会选择“同股不同权”,港交所方面可以说是为大陆的互联网企业开了绿灯。

这一点比A股市场还要靠前。

再来看看香港上市制度层面:(见下图)

所以,时间上来看,从香港敞开对“新经济”的大门开始到今年年中IPO,刚好是1年(12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看出来,港交所在去年公布了“新规”之后,大陆很多公司就开始着手准备在香港IPO了,这其中可能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小米”。

再来说说香港上市的好处,除了上面政策的优惠以外,还包含了一下香港本土优势:

①与A股“散户为主”的投资参与者不同,香港大多以“机构为主”;对于以股权交易为主的互联网“新经济企业”非常适合;

2016年香港现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交易额占比为70%个人投资者交易额占比为30%;而根据上交所年鉴, A股中的专业机构交易额占比为12%,自然人投资者交易额占比为85%。

②香港当前属于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日交易量活跃,在2017年9月最新发布报告中,香港排名仅次于纽约与伦敦, 位居世界第三、 亚洲第一,力压新加坡与东京。

这比起A股现在每天仅仅四五千亿的成交量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优势。

③交易品种齐全:

香港的期货与证券交易均由港交所完成,涵括包括股票、衍生工具、基金、债券、商品等多类产品及金融衍生品,从股指期货期权合约名义价值排名看,港交所位列全球第五。(相信不少人都被营销过香港的恒生股指期货了吧)

从下图我们都可以看出,内陆交易所连号都排不上。

(数据来源:全球期货交易所排行榜)

后期即便是回归内陆CDR,都是一种格外的回归A股的渠道,如果直接在A股上市,那么就会少了很多种选择。

至于时机:

对于企业而言,现金流就是生命,开放了IPO的渠道的政策就是时机!我们看到的现在很多企业IPO小高潮,实际上大多都在去年2017年6月政策公布之后就开始准备了,只不过没有对外宣布或者你不知道而已。

有才君友情提示:本文禁止转载到其他平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你们激情转发~


↑收起
5年前 回复(0)
投资大佬 1082019

投资大佬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为何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上市的小高潮?

这是几个原因的综合性结果。

1、国内宏观经济的去杆杠,叠加一级市场基金批量进入退出期,导致一级市场流动性紧缺,通过一级市场融资难度加大,企业更多的开始选择二级市场。

大概两周前我在微博上发表了类似观点,可以看看里面数据 

2、移动互联网红利趋近于消失,部分企业估值进入中期高点。IPO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卖股换钱”,而既然卖,一般都是选择卖在高点。

而二级市场融资,相比一级市场融资的好处在于,二级破发也就面子不好看。但是在一级,下一轮如果估值比上一轮低,可能会面临惩罚性条款。

3、部分公司面临上市对赌。坊间传闻,小米这两年必须启动上市,是因为14年融资时,有在一定时间内上市的对赌条款。在互联网发展这么久以后,相信这样的情况小米不是独一家。

第二,为何要选择在港股上市?

这道题适合排除法。

必须要上市了,A股估值高,但面临严苛的审核,第一要利润,第二有发审委各种问题刁难,存在不能上的风险。

而美股,虽然审核宽松。但美股对新经济公司的估值并不高,尤其在缺乏参照物的情况下。

譬如小米,虽然成长性、想象空间确实比苹果高(注意,我说的绝不是公司比苹果好,而是进步的速度和可能性比苹果快),但在苹果只给15倍上下PE的美国,很难说服投资者给20倍以上PE。

而在香港,有了阅文、美图等先例。新经济公司可以憧憬一个更高的市盈率。


↑收起
5年前 回复(0)
峰回路转 1082018

峰回路转

给我的感觉就是,从大约11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迭代以及通讯效率的提高,全世界也同时迎来了一波新经济的浪潮。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感觉到这30年来,创业致富的模式也经历了3次变革。

第一次:早期如果你想创业,要么你自己得攒一笔钱,或者从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一笔钱,同时你还得成功,还有先还上这笔钱,再赚到一些钱,从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且你还得拿赚到钱在银行存着,存够了才能拿来再次投入生产,然后这么一点点省吃俭用的滚到可能现在身价上亿十几亿,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样的模式大概是20-30年前的主流模式,也不难理解那个年代过来的企业家通常都会比较节约。

第二次:通过从银行贷款融资投入企业发展开始变成主流,每个月的银行贷款余额也开始创造新高,如果有路子,完全可以用1万块撬动上百万的投资,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只要利润能够覆盖银行利息,那么几乎就可以说我能够永远占有这笔贷款。这曾经一度是中国最主要的融资模式,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产能和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导致利润都已经没办法覆盖银行利息了,那就只能依靠借新还旧来维持资金链不会断裂。

第三次: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发展,由各种私募基金推动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烧钱模式开始登场。有了BATJ作为成功例子,无数个赔本赚吆喝的的企业开始一夜之间飞速兴起,一时间我们的媒体上充满了ABCDEFG轮融资、估值、天使这类词语,一个个没办法盈利,或者通过特殊财务处理方式带来微薄的盈利的企业开始动辄十亿百亿的开始估值,一度让人觉得,什么时候钱变得这么不值钱了。并且这些企业的投资者和股东的利润来源并不是企业经营的利润,而是来自二级市场股权的溢价和变现。

短短几十年,我自己掏腰包投资100万,每年赚30万,赚3年之后才回本开始赚钱的传统经营模式就已经进化到我找人投100万,每年赚3万或者每年亏3万但是增加30%用户量成交额,然后在二级市场用500万把股权卖掉的经营模式上了。

不评价这些商业模式的优劣,但是这种去二级市场高价卖掉的经营模式显然让人觉得虚。因为相比过去任何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创造财富都确实太快了。

如果你没有真正创造出那么多社会价值,而仅仅只是根据预期就获得了这么高的估值赚到了那么多钱,那就是泡沫,而泡沫终将是要破灭的。

每一个二级市场的股票或者空气币都不吝于结合自己当前的状况描绘出一片未来的广阔前景,但是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任何一家拥有当前估值的企业都会告诉你,我们正处于山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增长空间,可是历史的教训会告诉你,他们中大部分也许现在就是一辈子的巅峰了。

回想起2008年的大牛市,当时涨的最好的资源行业被多少人断言这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起点,结果18年我们回首望去,原来那时候就已经是他们的最巅峰的时刻了。我在和知乎鼓吹茅台格力等消费品大蓝筹的人争辩的时候,总告诉他们谁也看不到十年后的样子,你怎么就知道,现在它们不是已经到了巅峰呢?


↑收起
5年前 回复(0)
峰回路转 1082018

峰回路转

国内企业上市三个选择,a股,香港,美国。美股需要搞VIE,好处是上的快,坏处是估值差,不怎么相信中国人的童话故事。

A股估值是最好的,A股异常缺乏优秀的互联网标的,16年股价暴涨的时候连暴风都成了上了百亿。而且国内表态过欢迎大型互联网企业回归。所以那几年你们能看到一大堆美股退市准备回A股的。但是A股有审核制,这个东西不卡你的时候一致通过,卡你的时候几年堰塞湖老老实实排队,还有就是盈利要求那些问题。

港股在A/美当中,而且最近香港开放了同股不同权,这个对这几个,美团/小米这些影响都很大。AB股模式下有利于创始人把握控制权。我没记错林斌+雷军的投票权是绝对多数的。

最近香港去IPO得多,除了同股不同权,还因为大陆A股股灾,暂时不放。而能否融到钱,对这些独角兽能否挺过接下来这轮经济危机至关重要。这时候估值什么都不重要了,上市了拿到了钱,后面都有办法坚持,没钱一切都是空的。

↑收起
5年前 回复(0)
已无更多回答~
欢迎登录知投 立即注册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知投送你